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聽過維生素P嗎?是新營養素還是唬人? 自然養生百科 236




    記者林又旻/採訪報導

謠言原文:

維生素P是人體不可少的14種維生素之一,又稱為綜合維生素C,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對於人體吸收與使用維生素C,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維生素P的意思就是代表滲透性,代表毛細管滲透功能的強弱。維生素P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增加毛細管的吸收能力以保持正常的吸收,維生素P可以使維生素C與人體組織適當地接觸。營養學家認為服用維生素C500毫克,就應該服用維生素P至少100毫克。它與維生素C具有協同作用,可以增強效果。

維生素P可以防止維生素C因氧化作用而被破壞,並且強化毛細管的組織,防止因挫傷而損壞人體組織,並且增強人體對細菌感染的抵抗力、預防及治療牙齦出血、增強維生素C的效力,治療內耳的疾病所造成的水腫及昏眩的現象。絕經期的婦女在服用含有維生素P的維生素C時,有時會發生全身通紅的現象。假如你在刷牙的時候,牙齦經常流血,你就應該注意,所服用的維生素P是否足夠。任何人假如有時常摔倒或任何的挫傷,他所服用的維生素C應該含有維生素P

謠言大解密:

當優活記者看到維生素P之後,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以為是某維他xx飲料,沒想到真的是維生素P,於是優活記者詢問了一位醫師朋友,他竟然表示沒有聽過維生素P,這讓記者感到十分訝異,到底有沒有維生素P呢?是以訛傳訛,還是真有這種維生素呢?優活記者決定要抽絲剝繭,好好釐清真相。

記者先到網路上搜尋一下「維生素P」之後,竟然又發現到好多個新名詞,像是生物類黃酮、檸檬黃素等。為什麼維生素P一下是綜合維生素C,一下又變成生物類黃酮、檸檬黃素?到底維生素P是什麼東西?優活記者決定蒐集關於維生素P、生物類黃酮、檸檬黃素與維生素C的相關資料,然後找一位營養學專家,詢問是否有維生素P,以及維生素P的作用有哪些。

記者搜尋了關於維生素P的論文之後,發現的確有維生素P,而且是諾貝爾獎得主蓋歐基博士(Albert Szent-Gzofgy)在1930年代發現的一種營養素,他發現維生素P能增強維生素C的作用,並且還有維生素C所沒有的功能,而且這篇論文(Vitamin PFlavonols as Vitamins)還登上科學界最權威的自然期刊(Nature)。在之後還有很多討論維生素P的論文,也甚至還有教授稱維生素P是維生素C2

但是特別的是,有關於維生素P的研究,大部分都在1950之前,在1950年之後提到維生素P的論文就少之又少,如果一個這麼好的營養素,為什麼在之後就沒有持續研究呢?這個現象讓記者感到好奇,因為這樣的情況在科學界只有兩種,一個是維生素P是一個大烏龍,沒有上述的效果,第二種就是其實維生素P已經改名字了。

於是記者找到在2004年出版的生物化學教科書《Textbook of Biochemistry and Human Biology》,書中提到維生素P當初是在檸檬汁中被發現的,一開始科學家以為它是一種維生素C,但是後來又發現跟維生素C不一樣,但是可能具有維生素的功能,所以就把它稱為維生素P,但是後來又發現到它跟維生素的特性不一樣,所以取消了維生素P的名稱。

記者認為這樣的答案還不夠,讀者一定也不會滿意這樣的答案;而且最重要的是:維生素P還存在嗎?於是記者透過代謝型態公司的營養師,他們推薦台北醫學大學營養系的黃士懿教授,黃士懿教授不但是營養學教授、前營養系系主任,並且擔任醫學大學教務長、台灣營養學會理事、研究發展委員會召集人、監事,還是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前任理事長,在營養學界是非常權威的專家。

黃士懿教授聽完記者的問題後表示,其實維生素P已經是一個很古老的名詞,大概是7080年之前才有的說法,後來就比較少人在使用維生素P這個名詞。黃士懿教授解釋,為什麼維生素P這個名詞會越來越少人用,是因為維生素的定義問題;我們所說的維生素,也就是維他命,其實都是英文中的「Vitamin」,只不過維他命是音譯,維生素是從意義上翻譯,目前台灣還是比較常用維他命這個詞彙,而大陸則常用維生素。

黃教授表示,過去對於維生素的定義有兩個標準,一是必須要從飲食中才能獲得,人體沒有辦法自行製造;二是如果缺乏這種營養素,就會造成一些缺乏症,像是缺乏維生素C會有壞血症,缺乏維生素A會產生夜盲症等。經過這兩項標準篩選之後,目前被認定是維生素的營養素只有13種,分別是脂溶性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CB1B2B3B5B6B7B9B12,其中並沒有維生素P

為什麼沒有維生素P呢?黃士懿教授解釋,因為後來的實驗發現,如果缺乏維生素P,並不會產生缺乏症,所以在維生素的定義之下,就沒有辦法被認定是維生素,所以目前並不會將它歸類在維生素系統當中。那維生素P到哪去了?黃士懿教授表示,其實維生素P是屬於「生物類黃酮(Bioflavonoid)」的一種,常聽到的花青素也是屬於生物類黃酮,而這些生物類黃酮、類胡蘿蔔素等有顏色的化合物,又被統稱為植物色素。

黃士懿教授表示,生物類黃酮通常來自於水果、蔬菜、茶、葡萄酒、種子或是植物根,雖然現在不認為它們是維生素,但是在人體內還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現代人對於預防醫學逐漸重視,對這些生物類黃酮投入大量的研究,結果發現類黃酮可以幫助人體防癌、抗老化、抗氧化,是預防醫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因此黃士懿教授強調,在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均衡地攝取多種顏色的蔬菜水果,這樣才能攝取到不同的生物類黃酮、類胡蘿蔔素、維生素等,幫助身體更健康。

透過網路的資料、教科書與黃士懿教授的解說,我們可以發現到,維他命P其實不是維他命,更不是謠言中14種維生素之一,而是一種生物類黃酮,它可以幫助吸收維生素、抗老化。所以下次碰到有人跟你說維生素P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其實維生素P是「生物類黃酮」的一種,是一種植物色素,不要再與其他維生素混為一談了。


資料來源 優活健康網


你正在尋找機會嗎?
不必使用藥物的健康新事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