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運動真的能防癌嗎?



文.王梅

下午7點,大批趕著下班的車輛、人潮展開衝鋒對決。

健身房裡,也是撼聲擂動。

「赫!赫!」教練對著學員高聲嚷道:「先給他一記右勾拳,再伸長左腿來一個後空踢!」

才不過十來分鐘,學員個個氣喘如牛,汗如雨下。

運動已被視為主流預防醫學重要的一環。運動生理專家起碼可以列舉出十種理由,告訴你運動的種種好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預防骨骼鈣質退化、防癌……。

繫上防癌安全帶

當各種癌症病例多如牛毛,衛生署統計,從1982年以後,癌症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首位。台灣每年有高達63千人以上被診斷罹患癌症,平均每815秒新增一名癌症病患,病患與家屬都飽受煎熬折磨。

癌症是經過長期累積潛伏形成的慢性病,發生的因素很多,但醫學上最直接的說法就是「細胞基因突變」。

前台大醫院病理科醫師李豐曾以「癌症病友」的身份為文指出,「會把身體裡的細胞折磨成癌細胞,往往是經年累月用錯誤觀念行事的結果。」

預防勝於治療,降低罹病風險,早已不容爭辯。翻閱各種醫學文獻報告,幾乎在所有醫療專家列舉的防癌注意事項中,都一定有這麼一條:做適度規律的運動。

專家指出,運動雖不保證一定不會生病,但起碼可以降低罹癌風險。就像坐車綁安全帶,雖不保證不會出車禍,但至少減低了受傷的危險性。

根據198919931994年美國醫界先後發表的三份文獻,提出一個相同的論點:適當單次的運動可以增強「自然殺手」(Natural Killer)細胞的活性,這些吞噬性的淋巴細胞可增進血液中的抗體,擔任防衛身體的第一道防線,進行捕捉、抑制、解除或轉移腫瘤細胞的能力。

2004年,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裕仁與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合作了一項有趣的實驗,讓一群和人類同樣具有樹突細胞的白老鼠規律地跑步,證實有氧耐力型運動的確可以刺激這群白老鼠體內的樹突細胞更活化。

樹突細胞是人體抗癌最具關鍵性的角色,可說是支援淋巴細胞與殺手細胞幕後的「主腦」。

另外,這項研究也曾針對國內十名自由車選手進行血液抽樣分析,發現他們體內淋巴細胞所分泌的干擾素與抗腫瘤壞死因子,是一般正常人的311倍。研究結果並發表在《國際運動醫學期刊》。

從這些陸續發表的醫學報告歸納出一個較明確的結論,運動尤其對乳癌、結腸癌、肺癌具有預防作用。

醫學上提出的解釋,主要是乳癌與女性荷爾蒙濃度、脂肪率過高有關,運動可以降低脂肪率與荷爾蒙濃度,因而降低乳癌風險。

密西根大學醫學人員設計了一組職業風險評估機制,獲得一個結論:長期採取坐姿工作的人,由於腸胃缺乏蠕動,腸內容易孳生細菌和毒素,甚至造成堵塞,得到結腸癌的機率較高。而身體活動量大的人,機率相對較小。

至於預防肺癌,運動時吸入大量的氧氣進入呼吸系統,充分提高並強化肺部細胞的運作功能。

為了樂趣?還是受苦?

如果運動可以防癌,為何還有諸多例子顯示,運動選手仍逃不過癌症的侵蝕?

加拿大的路跑選手泰瑞法克斯,罹患骨癌被迫切除右腿,滿20歲生日後不久,因為癌細胞移轉至肺部過世。

1970年,在醫生束手無策的情況下,芝加哥小熊隊的足球明星布萊恩‧畢克羅死於睪丸癌,享年只有26歲。

贏得「環法賽」冠軍的國際知名自由車選手藍斯‧阿姆斯壯,在事業日正當中的階段被醫生宣告罹患睪丸癌。

台灣也不乏運動選手罹患癌症的例子。「撐竿跳高之父」許振芳與「籃球教父」錢一飛,都飽受與癌症長期纏鬥之苦。

關於這點,曾獲「世界最佳運動員」殊榮、亞洲「飛躍羚羊」稱號的紀政感觸最深,她曾公開表示:「癌症是運動選手的天敵之一。」

阿姆斯壯在他癒後出版的自傳《重返豔陽下》(It"s Not About the Bike My Journey Back to Life )描述:

身為一個自由車選手,你必須緊踏踏板,以每小時2040英里的速度,時復一時、日復一日地橫越各大洲。選手們每天消耗6000卡路里及1012公升的水,為了補充養分及水分,在比賽進行中,必須邊騎邊喝下大量的水,同時狼吞虎嚥地吃下糖果甜食。在車隊高速行進中,你必須全神貫注,奮力向前衝,絕不能停下來,連上洗手間、穿雨衣的時間都沒有。當你踩著自行車奮力攀爬的時候,一分鐘就如同一個月漫長,彷彿讓人覺得那是人世間最漫長的競賽。

曾有人問起這位金牌選手:「長時間騎車到底帶給你什麼樂趣?」阿姆斯壯不假思索回說道:「樂趣?我騎車不是為了樂趣,而是為了受苦。」

運動員的天敵

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所長江界山依據運動生理醫學解釋,像藍斯‧阿姆斯壯這種職業選手根本已不能算是「運動」,而是讓身體長期忍受極度的高壓力,每天騎自行車反覆摩擦刺激同樣的部位,再加上體溫經常維持在高溫,身體過度操練的結果,如果沒有足夠的修復,這種壓力足以讓人生病。

年輕時曾是田徑、網球國手的江界山斬釘截鐵地表示:「普遍來說,運動選手的健康其實是比一般人還脆弱,因為幾乎都是過度操練,對身體的傷害相當大。」

他舉例,很多馬拉松選手比賽完之後,容易得到上呼吸道感染,這是經由醫學證實的研究。馬拉松選手經過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導致身體過度疲勞,免疫功能立刻下降。

那麼,到底該「動」多少?又該如何選擇運動項目?

假使一個人每天都是超時工作,例如一天工作12小時,但一週運動23個小時,從比例來看,「修復」的時間趕不上「破壞」的時間,這樣算是有效的運動嗎?

江界山所長明白指出,沒有哪一種運動是最好的,而是該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要怎麼動,完全因人而異。

避免運動變成爆胎

江界山開了一帖基本運動處方:強度不需太高,做完之後感到愉快,不會造成任何身心方面的壓力,並且可以保持經常性的、規律的、有恆心的、終身的運動習慣,每週35次,每次30分鐘~2個小時左右。他強調,「這種運動方式最能提升免疫功能,提升個人生命品質。」

運動必須投入、專注,但不是搏命。

文化大學體育系教授彭淑美建議,一定要慎選運動的內容。基本上,競賽型屬高強度運動,動作忽快忽慢,具有刺激性,同樣會造成緊張和壓力;有氧運動具有規律性和節奏性,可使用身體各部位的肌肉,算是中強度運動,但每個人要視本身條件量力而為,不適合過度的伸拉,以免變成危險動作。

長期從事體適能有氧運動教學的彭淑美提醒,當身體負荷已經很沈重,感到疲倦的時候,應該做的是伸展性、放鬆性、舒緩性的運動,譬如游泳、健走、靜坐等等,而不是去打籃球。這就猶如已經被榨乾了,還去加速消耗摧毀,反而會「爆胎」。有些人會突然休克暴斃,很可能就是因為過度運動。

凡事「過」與「不及」,都討不到任何好處。運動也不例外。


資料來源 台灣社群論壇


不用吃藥健康DIY


綠茶可降低肺癌罹患風險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

多喝綠茶,有助於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

林宜心 碩士論文研究成果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林宜心研究500餘人的抽菸、喝茶習慣,發現無論是否抽菸,不喝綠茶者比每天至少一杯綠茶者罹肺癌的機率高出5倍;若均是抽菸者,不喝綠茶比每天至少喝一杯綠茶罹患肺癌的機率更高出12.71倍,導出「喝綠茶有助減低罹患肺癌的風險」結論。

25歲的林宜心說,原本就對肺癌議題有興趣,在指導老師翁瑞宏建議下,因綠茶能抑制部分癌症已有研究成果,肺癌尚無相關研究,她的碩士論文研究主題決定串連兩者關係進行研究。

她費時兩年找了170名肺癌病患及340名正常人,逐一進行訪談,用病歷對照研究法,探究抽菸、喝綠茶與肺癌間的關聯性。

癮君子有喝沒喝差很大
林宜心整理後發現,不喝綠茶者罹患肺癌比例,比每天至少喝一杯綠茶的人高出5.16倍;若加入抽菸的變數項目觀察,有抽菸者且不喝綠茶者罹患肺癌的比例,更比同是癮君子,但一天至少喝一杯綠茶者高出12.71倍之多。
這項發現顯示喝綠茶有助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林宜心把研究結果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中發表,備受肯定,獲頒訓練中學者獎,還曾接受包括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等媒體訪問。

中山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翁瑞宏說,目前喝茶與癌症的流行病學研究還算有限,以肺癌來說,最主要的成因還是來自抽菸,但人體內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荷爾蒙刺激下,又會使腫瘤細胞增生。

翁瑞宏說,目前瞭解的是綠茶中的兒茶素可以影響、甚至抑制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產生,就不會刺激肺癌腫瘤細胞增生。
此外,翁瑞宏指出,從林宜心的研究數據中發現,患肺癌者有每天喝茶的比例佔14%,一般人每天喝茶的比例佔33%,以正常人來看,約僅1/3的人有喝茶習慣,他認為可以推廣民眾多喝綠茶保健。
翁瑞宏建議,民眾每天只要喝120CC、約34公克茶葉泡出的綠茶,就能達到保健功效。


資料來源 美食王網誌


健康新主張
每日一杯咖啡抗氧化去除自由基
天天品茗花草茶補充微量元素
  花草茶 + 咖啡



這是曾經感動千萬人的漫畫

求知若飢 虛懷若愚﹣Steve Jobs

食品帝國_速食魅力無法檔2

你知道嗎之為什麼要在家工作

讓我們改變一生的方法,你願意試嗎?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Health Network Marketing Business

49 Point Blood Pressure drop in 45 minutes w/Lifewave patches

草根孩子跳上救貧火線斗六


2008-07 天下雜誌 作者:鄭淑儀


為偏遠學生設免費教學網站,將百萬酬勞全部用於公益,這些行為不是來自大人或大企業,卻是來自一個出身弱勢的女孩……。
沈芯菱這個名字,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在媒體上。

有人稱她網路天才,有人讚許她為柳丁農民請命,最近有更多人因為她所拍攝的草根臉譜所感動。

她做的每一件事,總是讓人驚訝與佩服。

今年暑假過後,沈芯菱將離開故鄉雲林,到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就讀。連這個選擇,都嚇壞了周遭的人。

「大家都覺得我應該選資管。」沈芯菱笑著說。的確,擁有三十四張電腦資訊專業證照,小學五年級就成立自己的個人工作室這樣傲人的資歷,推甄上名校資管系應該是「正常的選擇」。

「台灣不缺電腦工程師,但很缺社會人文的人才。」這是沈芯菱的理由。

貧困、搬遷、顧攤子的童年

沈芯菱的外表跟同齡的年輕人沒有什麼不同,她很愛笑,左臉頰有個可愛的酒窩,說話時偶爾也會蹦出年輕人的語助詞。但是她的思考深度與行動力,卻異於常人,甚至超過大多數的成年人。

是什麼環境與成長過程,造就出現在的她?

雲林斗六市郊,省道台三線旁的一家小成衣廠,是沈芯菱住得最久的家。

小學以前的她,跟著父母親當流動攤販,跑遍台灣每個有夜市的角落。住過貨櫃屋、漏水的鐵皮屋,更常擠在小車裡過夜。

貧困、搬遷、顧攤子,佔滿了她的童年。但在求生存的縫隙中,沈芯菱所得到的愛與學習機會,卻不比其他孩子少。

為了償還巨額的貸款,當時除了擺攤之外,只要有錢賺的工作,他的父母都願意做。其中一個是幫寵物繁殖場送狗。

他們常開著一台一千CC的小破車,載著二、三十隻被隔在五、六個籠子裡的小狗,從南到北,送到預訂的寵物店。

小車擁擠不堪,味道更是難以忍受,但小小的沈芯菱,坐在爸爸媽媽中間,開心得像在旅行,沿途發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我的國字是看路上的招牌學的,」沈心菱笑著說,「上小學的時候我不會ㄅㄆㄇ,但我已經看得懂很多國字。」

媽媽許麗娟,還常常到舊書攤買書,在顧攤的空檔,唸給沈心菱聽。沈心菱還記得,六歲的時候,媽媽在昏黃的路燈下,唸著一本字都模糊掉的《汪洋中的一條船》,講鄭豐喜奮鬥的故事。「媽媽說『我們都是海口人,他的故事,在我們那時很有名喔!』」沈心菱回憶。

故事在斷斷續續中講完,家也在追尋溫飽中頻頻遷移,沈心菱沒有床邊故事,但親子之間的感情,卻在街頭,更加緊密。一直到今天,那本舊書,沈心菱還保存著,那也是影響她最深的一本書。

百萬收入全部投入公益

貧窮,讓沈心菱懂得珍惜,淳樸而寬厚的父母,也讓「分享」的種子在沈心菱心中漸漸萌芽。

「人要常給,不要多拿,」沈心菱的父母常常跟她這麼說,「如果自己賺的錢都藏口袋,老天爺可以給你,有一天也會要回去。」

後來沈心菱靠著電腦的天份與努力,小學五年級幫自己家的成衣廠架設電子商務網站,穩定客源、改善家計之後,她開始成立個人電腦工作室接案子、辦公益活動與寫書,至今所獲得的酬勞、獎金、版稅,超過一百萬元,全部投入公益。

對一個曾經負債累累、靠著攤販收入維生的家庭而言,一百萬絕對是天大的挹注。不過沈芯菱一家人,並沒有把這些錢用來購屋、擴廠甚至改善生活,而是扎扎實實的把收入跟社會分享。

現在沈心菱的家還是租來的,陳舊的兩層樓完全沒有裝潢,樓下是成衣廠與店面,樓上是住家。前面的省道,每隔一兩分鐘,就有砂石車呼嘯而過,揚起漫天塵土。家的旁邊是一片稻田,西部縱貫鐵路穿過田間,每隔幾分鐘也會有「嗚~~嗚」的火車經過。一樓左半邊的成衣廠,其實就是三台二手的縫紉車台,三位操作車台的中年婦女是社區裡的鄰居,在這裡找到她們最好的工作,養家活口。

「上帝對窮人是最慷慨的,因為他在最飢餓的時候給他一口麵包吃,他就會覺得滿足,在最困頓的時候給他一夜好眠,他就會覺得非常愉快。」經歷過飢餓困頓、居無定所,沈心菱對於當下,感到無比的幸福與感恩,她引述自己所看過的一部伊朗電影「心靈印記」說

在台灣,國小到高中這段青少年時期,獨立思考的能力,似乎總被分數與考試所淹沒。但沈心菱不同,她認為,「學校給你的是分數,但自己要的是人生。」

在一百分與九十五分之間,她選擇九十五分,然後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九十五到一百的距離,需要更多的心血和時間,如果把這樣的時間和心血,投入到一個零的領域,就可以從零到五十,或零到六十。

她心中「零的領域」,就是對弱勢學生的幫助。

「曾經身為弱勢,我更清楚弱勢的需要。」從小六開始,沈芯菱投入所有課餘的時間,打造她的「安安免費教學網站」,至今已超過兩百萬人次點閱,後來更延伸出中國版、柬埔寨版,幫助那些沒有錢請家教、補習或買昂貴的線上教學教材的國中小學生,自我學習。

光是虛擬的網站還不夠,沈心菱還在自己十四歲時,獨立舉辦暑期英語學習營,號召大學生當老師,到雲林偏遠地區挨家挨戶邀請小學生參與營隊學英文。

貧窮線下的光芒

在投入公益的過程中,她的確曾感到孤獨與無力。因為師長總認為,「這是大人的事,你一個小(中)學生怎麼可能做?」而同學即使有心想幫忙,也會因為家長的反對而退出。

幸運的是,沈芯菱的父母並不像社會一般對小孩的期待要求她。

「他們很願意我給這個社會去用,」沈芯菱說。媽媽許麗娟補充,「這個孩子是老天爺給我們的恩賜,如果她真的有這個能力,就應該把這個能力給需要幫助的人。」國小畢業就到台北作學徒、當小妹,沈芯菱的父母,沒有很高的學歷,但是他們的想法,深深的影響了沈芯菱的人生。他們也是唯一從頭到尾,支持她、陪伴她的力量,讓沈芯菱的公益路,不是踽踽獨行。

「想做就去做,不要因為自己的年齡、身分而澆熄理想,」即使自己的知名度變高,沈芯菱依舊低調、謙虛,她就像黑暗中的小小發光體,散發出貧窮線下的光芒。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



一項不用吃藥的健康事業
新科技 新希望 新商機
看準機會 要有行動



邂逅咖啡樹





相信嗎?隻要用心去聞,就可以從一杯咖啡裏,聞到午後陽光蒸發的薰香、森林清新的氣息,或奏果園的甜香……別訝異——因為咖啡的香味裏,經常攜帶著孕育它生長的產地附近的空氣,例如:遍植鮮花的夏威夷,栽培出隱約浮泛花香的可娜咖啡;而長在瓜地馬拉火山腹上的安提瓜咖啡,總帶著難以言喻的煙燻味。

  如果說,人的皺紋,刻畫著一個人走過的路,那麼咖啡的香味,則記憶著一杯咖啡的身世:關於它故鄉的風土、采收年代、烘焙地點,到運送地程——也就是咖啡一生和旅行。

關於咖啡的旅行,首先得從咖啡樹說起。

咖啡樹,是一種熱帶植物,屬常綠灌木,生長在赤道兩側、南北維各25度,也就是回歸以內的區域。如果放任一棵野生咖啡樹自由伸展,可以長到八公尺高以上,但一般農園多半將咖啡樹剪到二公尺左右,方便照料。

  赤道傳授的亞熱帶山中,有陽光、有雨,又不降霜的地區,最適合孕育芳香的咖啡豆。一棵咖啡樹從播種到長成樹木,約需45年時間,而從生到死,每株咖啡樹約可采收25次。一般而言,成熟期愈長,山間空氣愈清洌,就愈有足夠的時間醞釀咖啡的香味。在臺灣嘉意、花蓮地區,也有人試種咖啡樹,可惜品質並不出色。

  咖啡樹的花朵,是白色管狀花瓣,帶著茉莉般的芳香。

咖啡的果實,初生時呈深綠色,歷經轉黃、變紅,最後長成深紅色的美麗果實,因此有人稱咖啡果實為《咖啡櫻桃》。每顆櫻桃中,蘊藏兩粒種子,這兩個種子,即是我們熟悉的咖啡豆。

  剝開咖啡果實,取出這兩粒種子,浸水洗滌或瀝幹、脫彀,就成為生咖啡豆,將生豆烘焙後研磨成粉,就可以沖泡出一杯杯香醇的咖啡。

  咖啡樹的種類有數十種,但主要因緣於三大原種——阿拉比卡、羅巴斯達及比利卡種,因為品質與產量的因素,又以前兩種最常見。其中,阿拉比卡種產量佔世界三分之二,品質最佳,咖啡因含量也隻有羅巴斯達種的一半。
  如果依產地分,目前世界咖啡產量,以巴西最多,歌倫比亞次之,兩國約佔領咖啡市場的百分之四十五。


資料來源 台灣社群論壇


健康新主張
每日一杯咖啡抗氧化去除自由基
天天品茗花草茶補充微量元素
 花草茶 + 咖啡


Pacers Whip Lakers with LifeWave Patches

Lifewave patches a skeptical doctor & converts her to a believer! 由懷疑到相信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重建人際關係的步驟


文◎華理克牧師  譯◎陳瑞齡
 
人際關係永遠值得重建。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怎麼愛,而上帝要我們珍惜人際關係、盡力維護它,不論有多大的歧見、傷害或衝突,都不可放棄。
 
事實上,從聖經我們知道,上帝早已給了我們重建人際關係的使命。因此,新約聖經裏記載了許多如何與人相處的教導。
 
保羅說:「所以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2:1-2)保羅在教導我們:要盡力與人和好,這是靈命成熟的象徵。
 
既然基督說我們彼此相愛,這樣世人就可以認出我們是祂家裡的人,那麼基督徒若不和,就是給未信者負面見證。所以當哥林多教會內部起了紛爭,還鬧到法庭時,保羅才會那麼地痛心。他寫到:「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恥。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智慧人能審斷弟兄的事麼。」(林前 6:5)他很震驚教會裏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成熟和平地解決衝突。在同一封信裏,他又說:「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 1:10

假若你希望上帝賜褔你的人生,而你也希望人們認出你是上帝的兒女,那麼你就該學作和平之子。耶穌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 5:9)請注意,耶穌並沒說:「愛好和平的人有褔了」,因為每個人都愛好和平。耶穌也沒說:「和平的人有褔了」,因為他們從不與人爭競。耶穌是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積極尋求解決衝突的人。和平之子不多見,因為使人和睦是一艱難的任務。
 
因為你被造,成為上帝家中的一員,那麼使人和睦便是你可以發展的重要技巧之一。但很不幸地,大部份的基督徒都不知道怎麼去解決衝突。
 
使人和睦不是避免衝突。逃避問題,假裝它不存在,或者害怕談論,那才是真正的懦夫。耶穌─和平之子,從不懼怕衝突。偶爾,祂還會為眾人的緣故而動怒。有時我們應當避免衝突,有時我們該製造衝突,而有時我們需要解決衝突。因此,我們必須禱告聖靈不斷地引導我們。
 
使人和睦也不是姑息養奸。怕事退怯,像門口的踏腳墊任人踩踏,總是讓人騎在你頭上──這些都不是耶穌的意思。他不任人宰割,也不讓惡勢力隨意欺凌。

重建關係的方法
 
聖經裏有七個教我們重建人際關係的步驟:
 
1.和人談之前先和上帝談
 
把問題拿出來與上帝討論。倘若你先為衝突禱告,而不先向朋友訴苦,你就會感受到:上帝不是改變了你的心,就是在你還未出手前先改變對方的心。你所有的人際關係會比較順遂─如果你願意多多為這事禱告。
 
如同大衛在詩篇裏所做的:坦然無懼地來到上帝面前求。告訴上帝你的無力感,向祂哭求,祂不會因你的怒氣、傷痛、不安或其它情緒,而覺得驚訝或對你反感。所以,儘管把你的感受告訴祂吧。
 
多數的衝突來自於需求得不著滿足,而這些需求有些只有上帝才能滿足。當你期待某人──朋友、配偶、牧師、或家人去達成只有上帝才能滿足的需求時,你就是把自己陷於失望和苦毒之中。
 
沒有人可以滿足你所有的需求,除了上帝。
 
使徒雅各發現,多數我們的衝突是因為不禱告:「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那裡來的呢?……你們貪戀還是得不著……。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雅 4:12)我們不求上帝、卻去求人給我們快樂,到頭來是碰了一鼻子灰,還氣對方讓我們失望。上帝說:「你(們)怎麼不先來找我呢?」
 
2.永遠採取主動
 
不管你是冒犯人或被人冒犯,上帝期待你先採取行動。不要期待對方,你要先跨出第一步。挽回破裂的關係太重要了,耶穌甚至說這比崇拜還重要。祂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 5:2324
 
當人際關係緊繃或破裂時,就趕快定一個「和好約會」。千萬別耽擱、別找藉口或輕下許諾:「有一天我會……。」訂定面對面的約會,越快越好;拖延只會加深怨懟,而讓事情更糟。衝突發生時,時間絕非醫治良方;時間只會讓傷口化膿。
 
儘速採取行動也可以減輕你精神上的傷害。聖經說,罪,包括沒有解決的衝突,會阻礙我們和上帝的團契,使我們的禱告不蒙回應,最後一敗塗地。約伯的友人提醒他:「忿怒害死愚妄人,嫉妒殺死癡迷人。」(約 5:2)「……你……惱怒將自己撕裂……。」(約 18:4
 
和好約會要成功,就要安排適當的時機和地點。別排在你們雙方都很累、很趕,或怕受打擾的時候談。最好的時機就是你們都方便的時候。
 
3.以同理心認同對方

 
多用尊耳,少開尊口。試著協調任何問題之前,一定要先聽聽看對方的感受。保羅建議:「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 2:4)這句話中的「顧」(lookout)字源於希臘文的 skopos,並衍生出望遠鏡(telescope)和顯微鏡(microscope)二字。它的意思就是:細心關注!關注對方的感受,而非事實;從同理心出發,而不從解決出發。
 
千萬別在一開頭就問對方對此事的感受如何,而要先聽,讓對方沒有戒心地表達情緒。即使你並不同意,也請用點頭表達你的瞭解。人的感覺並不一定真實或合理;事實上,氣憤會讓我們做出愚蠢的行為和思考。大衛承認:「因而我心裡發酸,肺腑被刺,我這樣愚昧無知,在你面前如畜類一般。」(詩 73:2122)當我們受傷時,就像一頭困獸。
 
相反地,聖經說:「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 19:11)耐心從智慧而來,智慧又從傾聽他人意見而來。傾聽意謂:「我看重你的意見,我在乎我們的關係,你對我很重要。」俗話說得好:「人們除非知道我們在乎,否則不會在乎我們所知道的。」
 
要重建人際關係,「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 15: 2)容忍別人毫無理由的指責可能是一種犧牲,不過,別忘了,這就是耶穌所為你做的。祂忍受著人們毫無根據、惡意的攻擊,為要救你。「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如經上所記:『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羅 15:3
 
4.坦誠你對衝突的感受
 
如果你真的想挽回人際關係,就當從認錯或認罪開始。耶穌說,這樣看事情的角度才能更加寬廣:「……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纔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剌。」(太 7:5
 
既然我們都有盲點,在你與對方協調衝突前,你可能需要請教第三者來幫助你評估你的行動。同時,向上帝請示在這事中你錯誤的部份有多少,問:「我是問題所在嗎?我是不是不夠理性、不夠敏銳,還是太敏感了?」聖經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約壹 1:8)坦白是和好的有力器皿。經常我們處理衝突的方式,會讓問題本身的傷害更擴大。而當你謙卑地承認你的錯誤時,就能削減對方的怒氣,並解除武裝攻擊,因為他們可能以為你也在防備著。不要找藉口或指桑罵槐,只要誠誠實實地演好你在衝突中的角色即可。承擔起你犯錯的責任,並請求饒恕。
 
5.對事不對人
 
如果你的焦點一直在抱怨上,那麼問題永遠解決不了。你只能選擇其一。聖經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 15: 1)徘徊在十字路口,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因此,請智慧地用字遣詞;委婉回應永遠勝過冷嘲熱諷。
 
在解決衝突時,你怎麼說和你說什麼同樣重要。語中帶刺,這刺遲早會反刺回來。上帝告訴我們:「心中有智慧,必稱為通達人;嘴中的甜言,加增人的學問。」(箴 16:21)叼絮不休,成不了事;疾顏厲色,就不具說服力。
 
在冷戰時期,美蘇雙方有共識,有些具有毀滅性殺傷力的武器絕不可使用。為了朋友的情誼,你也必須銷毀人際關係的核武彈藥庫,包括論斷、輕視、比較、先入為主、羞辱、貶抑及嘲諷。保羅總結地說:「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 4:29
 
6.儘量與對方合作
 
保羅說:「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 12:18)和睦是有代價的。有時和睦需要我們降下驕氣,或放下自尊。為了彼此的關係,要盡力與人和睦,配合對方,關心對方的需要。耶穌八褔裏的第七褔是這麼說的:「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5:9
 
7.強調和好,而非解決
 
要期待每個人在每件事上和你有相同看法,是不切實際的。和好看重的是關係,而解決則重在問題。當我們著重和好時,問題就變得不那麼重要,甚至不那麼有關係了。
 
即使不能解決彼此間的差異,我們也能夠重建關係。身為基督徒,我們仍然可以對一些事有不同的意見與看法,但卻不能以令人厭惡的態度表達。同一顆鑽石可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它。上帝要我們合一,不是統一;我們可以手牽手,而不怒目相視。
 
這並非叫你放棄解決問題。你們也許需要繼續討論,甚至辯論─但必須在平和的心境下進行。和好是叫你埋掉斧頭,不是藏住意見。
 
誰是你挽救關係的對象?別再遲疑!現在就先停下來為對方禱告,然後拿起電話進行以上各個程序。這七個步驟看起來容易,但要行出來可不簡單。要重建關係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彼得才會鼓勵我們:「也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彼前 3:11)然而,當你致力和好時,你是在做上帝要做的事。所以上帝稱「使人和睦的人」為「神的兒子」。
  
 
──原載《航向月刊》2005 6 月號


資料來源 Facebook吳美玲的網誌


健康新主張
每日一杯咖啡抗氧化去除自由基
天天品茗花草茶補充微量元素
 花草茶 + 咖啡

一項不用吃藥的健康事業
新科技 新希望 新商機
看準機會 要有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