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終究會有終點,預防保健有其極限,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是追求永生不老,醫藥萬能的健康神話是不切實際的。 李光耀在他的新書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中寫道:“盡管我每天運動並遵守生活紀律,但隨着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的體能和活動力也逐漸下滑”;“每件事情都有終點,而我希望我的終點盡可能快速且無痛苦地到來。” 快樂面對老化,積極過日子,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不要服老,而是在能力範圍內盡量去發揮,自然就不會老,就會忘了老。訂下目標、努力去完成,是不老最好的動力。
每個人都該在能力範圍內,做各種自己喜歡的活動,快走、登山、游泳、園藝、琴棋書畫,都好,就是不要坐着、躺着不動。吃補品、吃藥,不對,均衡的吃、適量的吃才是最好的補品,運動就是最好的良藥。 多休養?特別是生病後,我們都怕這怕那,強迫老人多休養,不對,要多活動,身體不動、腦子也不動,更容易出問題。很多病人就是病後不動,其他問題都一起出現,造成無法挽救的遺憾。
老人牙齒咀嚼、味覺、活動力、新陳代謝能力都會慢慢退化,因此,吃得下就是健康,有時心理因素也會影響食慾,更嚴重如憂鬱症、厭食症造成體重不足,食慾就是觀察老人健康最好的指標。 老人需要陪伴,需要聆聽,從自己的出發點提供的關心,對老人只會造成困擾及心理壓力。許多子女沒有時間陪伴父母,缺乏溝通和了解,會用老人不想要的方式表達關心,反而幫不上忙。
去了解老人要些什麼,擔心害怕什麼,並給予支持。對老人家來說,最需要的是晚輩的尊重,老人的表達,不一定就是口語上的意思,有時是面子,有時是不想造成他人負擔,必須多了解。老人家對孤寂特別敏感,子女雖然工作忙碌,也一定要讓父母知道,當他們需要時,子女一定陪伴在身邊,安全感是抽象的,但也是實際的。 老人想法不易改變,不要一直嘗試去改變老人家思想、觀念,對老人家施以壓力,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家庭暴力,老人憂鬱症有許多是家人的因素造成的。 媒體每日渲染,害得老人家不知道要吃什麼?食品安全對小孩、成人可能很重要,對老人家來說相對是支微未節,色素、添加物、防腐劑、抗生素等是長期慢性的問題,絕對比不上老人營養的問題。因此,愛吃就吃,除非老人家真想到120! 當然,享受美好人生不是大魚大肉、花天酒地、鶯鶯燕燕,而是在體驗世界的無限美好,而老人比每一個人都更有資格去做他心裡最想達成的夢。 人要活得精彩,不是要帶着憂鬱離開,也不是要死後隆重。每個老人都可以有權利享受自己美好的一段人生,不必留下任何遺憾。
~FB 人生啟示錄 查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